查看原文
其他

乘着歌声驶入“瓦格纳宇宙”|《漂泊的荷兰人》精彩唱段抢先听

国家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 2024-04-12


  指挥大师蒂勒曼曾在《我的瓦格纳人生》一书中提到:“接近理查德·瓦格纳最好的方式是什么?或许是先听几首《禁恋》和《黎恩济》或者《浮士德》序曲中的两三段选段——然后再来欣赏他的《漂泊的荷兰人》。”




  瓦格纳创作《漂泊的荷兰人》的直接灵感源自他的一次真实遇险经历。1839年,时年26岁的瓦格纳在法国里加到英国伦敦的航船上遭遇惊涛骇浪,原定8天的航程最终历时三周。在海上漂泊的旅途中,瓦格纳想到了海涅《施纳贝勒夫斯基先生回忆录》中的“荷兰人”传说:茫茫大海上漂泊着一艘红帆黑桅的恐怖之船,船长荷兰人由于受到魔鬼的诅咒,穷其一生都要在海上流浪,每隔七年才能上岸一次,只有遇到一位真心爱他并肯为他牺牲的女人,他的流浪生涯才可能终止。



  1843年1月,这部音乐与脚本皆由瓦格纳亲自操刀的《漂泊的荷兰人》以传统的三幕歌剧形式在德累斯顿首演,但作曲家在创作之初产生了将其编为一部独幕歌剧的伟大构想,这种将宏大叙事与音乐主题置于戏剧表现核心的理念为作曲家之后在多部作品对“乐剧”的重塑埋下伏笔:《唐豪塞》《罗恩格林》《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乃至《尼伯龙根的指环》中,主导动机的应用、人物与剧情的象征性表现、对抽象理念的集中强调等将乐剧引向哲学的创作手法,我们似乎都能在《漂泊的荷兰人》中找到瓦格纳的“初心”,乘着《漂泊的荷兰人》这艘巨轮,我们似乎已经看到“瓦格纳宇宙”恢弘壮阔的前景。



  《漂泊的荷兰人》是国家大剧院制作的首部瓦格纳歌剧,4月10日至14日即将迎来第三度上演,在此我们一起跟随上轮演出的三个精彩片段,重温这场关乎爱与救赎的深邃悲剧。



第一幕:荷兰人咏叹调



  所有的瓦格纳低男中音都将这段荷兰人的咏叹调视若珍宝。阴郁的气氛实际上宣告了这段咏叹调的特别,大提琴、大管和大号联手营造出恐怖的气氛,渲染了幽灵船停妥后荷兰船长亮相的那一瞬间。低男中音歌唱家用低沉的歌声感叹自己的命运,上天所赐予他的,就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长期折磨,他何尝不希望能够找到一位真心爱他的女子。随之他的歌咏转向激昂,在海上已经漂流了许多个七年,他早就不抱任何希望,现在他只祈求永恒的毁灭。






第二幕:珊塔与荷兰人二重唱



  达兰德将荷兰人和女儿珊塔介绍之后,识趣地暂时回避,让他们俩单独交谈。荷兰人与珊塔相互注视了一段时间,两人心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荷兰人认定珊塔就是他命中的救赎天使,而珊塔也热情地宣告,她将献出永恒的忠贞与爱情。这段二重唱从荷兰人低吟的描述开始,随着珊塔的加入,气氛渐进式的上升,不同于问答式的二重唱,珊塔和荷兰人的二重唱始终交织,而救赎的动机的再现则象征着明确了两人的爱情契约,随之音乐转向更加光明的氛围,到结束时热烈而高贵,将全剧的气氛推向了一个高潮。






第三幕:挪威水手合唱“舵手们,不必再守望”



  第三幕的间奏曲简短快速,似乎阴郁的气氛一扫而空,随后歌剧中最著名的合唱段落之一《挪威水手合唱》登场,挪威船上的水手们喝酒作乐,并一起唱出这首著名的合唱:“舵手们,不必再守望”。四声部的男声合唱节奏鲜明,管弦乐的伴奏也采用了丰富的打击乐器和木管乐器。乡下姑娘们不断送上酒和食物,使得这场面更为热闹,姑娘们组成的女声合唱也加入到音乐的进行中,继续向前推进剧情的发展。









国家大剧院制作瓦格纳歌剧

《漂泊的荷兰人》



2024.4.10-4.14  19:00

国家大剧院·歌剧院


作曲 / 脚本:理查德·瓦格纳

首演:1843年1月2日于德累斯顿萨克森皇家宫廷剧院

国家大剧院版首演:2012年4月3日于国家大剧院歌剧院


指挥:马库斯·波什(德)

导演:强卡洛·德·莫纳科(意)

舞美设计:威廉姆·奥兰迪(意)

服装设计:海苏斯· 路易兹(西)

多媒体设计:塞尔乔·梅塔里(意)  

灯光设计:韦尼乔·凯利 (意)

合唱指挥:焦淼


复排导演:斯蒂芬·格劳格雷(法)


演员表

荷兰人(低男中音)

奥拉佛·西古尔达森(冰) / 托马斯·卡则里(德)


珊塔(女高音)

蒂亚娜·拉玛尔(瑞士) / 宋元明


达兰德(男低音)

迪米特里·乌利亚诺夫(俄) / 张文巍


艾瑞克(男高音)

托马斯·卡塔亚拉(芬) / 郭子照


玛丽(女中音)

牛莎莎


挪威舵手(男高音)

王冲●


演出

国家大剧院歌剧演员队●

国家大剧院合唱团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一键购票


文案:陈暮寒

视频:卢雨霏

编辑:高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